晴耕雨讀、隱于南陽的諸葛亮,最終被三顧茅廬的劉備請出山。他“出山”,猶如姜子牙下山一樣,都不是為了自己升官發財,而是為了在亂世中扶弱制強、弘仁除暴,實現匡漢室、伸正義、廣福澤的理想情懷。
諸葛亮是曠世之才,卻既沒有去北方霸主曹操那兒謀高職,也沒有去江南孫權處求大官(鳳雛龐統去了碰了一鼻子灰),卻受請于上無片瓦、下無寸土、實力最差,靠協助劉表訓練軍隊而喘息的劉備。后來開創蜀國立了首功,劉備死后又受托孤當了“相父”。劉禪因他勞苦功高,想給他封漢中或者成都的侯爵,有數以千戶的子民、每年豐厚的稅收,但諸葛亮卻婉言謝絕了,自己只領了一個武鄉侯。有學者指出,這一封地在瑯琊郡武鄉縣,當時屬于魏國統治下?;蛟S諸葛亮的武鄉侯沒有實際的一兵一民、一寸土地和一元稅收來供養自己。諸葛亮視名利和錢財如糞土,用自己的封號賭未來,展示自己北伐曹賊、收復中原的雄心與決心!
諸葛亮出山后,火燒博望坡,舌戰群儒,聯吳敗曹,計取零陵、桂陽、長沙三郡,又率軍拿下益州(四川),最終輔佐建立蜀國,與魏、吳三國鼎立;后又七擒孟獲南撫蠻族、北伐中原六出祁山……諸葛亮心懷雄心壯志,渴望建立一個與曹魏不一樣的仁愛福國,澤被天下蒼生,從沒有考慮個人、家庭、親朋好友的得失,計較私家的利益、榮辱,身居高位卻開誠布公、襟懷坦白、兩袖清風。所以,西蜀百姓才那么愛戴他,將劉備的漢昭烈廟(里面有武侯祠)視作諸葛亮的武侯祠。
請看諸葛亮臨終留下的遺言、遺書,就知道他內心的清正與潔白。在祁山前線,自知時日不多,諸葛亮于臥榻上手書遺表,報給后主劉禪:
“伏聞生死有常,難逃定數;死之將至,愿盡愚忠:臣亮賦性愚拙,遭時艱難,分符擁節,專掌鈞衡,興師北伐,未獲成功;何期病入膏肓,命垂旦夕,不及終事陛下,飲恨無窮!伏愿陛下:清心寡欲,約己愛民;達孝道于先皇,布仁恩于宇下;提拔幽隱,以進賢良;屏斥奸邪,以厚風俗。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余饒。至于臣在外任,別無調度,隨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別治生,以長尺寸。臣死之日,不使內有余帛,外有贏財,以負陛下也。”
一個官至“相父”(宰相并義父)之位的人,全家只有15頃田地,800株桑樹。他連年在外征戰,不僅記得家里的這些財產明細,而且在沒有規定官員要公布財產的中古東漢末年,自動匯報公布有累累戰功(有贈地嘉獎)之開國丞相的主要家庭財產。在古代,人少地多,主種糧食,沒有其他開發,土地是不值多少錢的。
諸葛亮在遺言中還明確表示“至于臣在外任,別無調度,隨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別治生,以長尺寸”,真是空空地來,空空地去。他死后身邊沒有任何貴重物品讓人送回家,自己的遺體也沒有讓楊儀、姜維他們抬回成都舉行“國葬”,而是立下遺言,依山建墳,在定軍山就地掩埋,遺體只穿當季衣服,不放陪葬器物。對比歷史上龐大復雜的秦始皇陵、當時的曹操七十二疑冢,和東漢時期橫行天下的士族門閥制度,生時等級顯貴,死后高格厚葬,諸葛亮的確是生、死皆清廉之至!
諸葛亮遺言中還寫道:“臣死之日,不使內有余帛,外有贏財,以負陛下也。”對比1800年前不留豐厚財產的宰相孔明,不知古今那些貪官污吏是否汗顏,內心有無深深羞愧之感?
諸葛亮沒有給后代留下豐富物質財富,卻留下一大筆豐厚的精神遺產。在上面的遺言中,他勸誡后主劉禪“清心寡欲,約己愛民;達孝道于先皇,布仁恩于宇下;提拔幽隱,以進賢良;屏斥奸邪,以厚風俗” 。如果劉禪后來真能如此,在孔明、蔣琬等良相死后,屏斥太監黃皓,選拔重用隱士、賢良,他怎么會在前線姜維沒有兵敗的前提下自動投降亡國?諸葛亮這段話,不僅對劉禪是治國良藥,就是對后代王侯將相也是一劑良方。
諸葛亮在遺言中已基本說明不讓子孫后代當官、享受額外爵祿的意思,也沒有給8歲兒子諸葛瞻留下什么金銀珠寶,但卻留下了一篇千古經典的教子格言《誡子書》。其中“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是穿越時空的金玉良言,尤其是“淡泊明志,寧靜致遠”更是成為一代代賢者、慕賢者和圣王圣相的座右銘。(孤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