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山西省運城市,機關黨員干部和志愿者在鴨子池水生態工程項目現場進行義務植樹。
近日,在江蘇省鎮江市金橋社區,江蘇大學和社區的志愿者一起在小區植樹。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又是一年草長鶯飛時,又是一年植樹綠化季。近期,各地在廣泛組織開展植樹活動的同時,積極回應公眾多元化的植樹需求,結合實際開發上線形式多樣、各具特色的義務植樹盡責活動,全面推開“互聯網+全民義務植樹”。以往以現場植樹為主的傳統模式,正逐漸拓展為造林綠化、撫育管護、自然保護、認種認養、設施修建、捐資捐物、志愿服務和其他多種形式。“云端”植樹、“碼上”盡責正在成為新常態,全民義務植樹進入線上線下融合發展新階段。
開展全民義務植樹,是推進國土綠化的有效途徑,也是傳播生態文明理念的重要載體和建設美麗中國的具體舉措。新時代十年,我們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全面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持續改善城鄉人居環境,祖國的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江山如畫、青綠滿目,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日益增強。這些變化和感受,來自全社會踴躍參與的澎湃合力。十年來,我們堅持全國動員、全民動手、全社會共同參與,全國累計完成造林9.6億畝,森林覆蓋率提高至24.02%。
“草木植成,國之富也。”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大規模、高質量的植樹造林、國土綠化,對于改善生態環境、發展綠色產業、減緩氣候變暖、增進民生福祉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當前,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也越來越多地體現到對藍天白云、綠水青山、鳥語花香等優美生態環境的需求上。無論是在“云端”,還是到現場,多植一些樹、多種一些草、多養一些花,都能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的需要,增進每個人看得見、摸得著的福祉。
積跬步以至千里,積小流以成江海。“造林綠化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要一年接著一年干,一代接著一代干,擼起袖子加油干。”堅持從自己做起、從當下做起,多種樹、種好樹,持續為美麗中國添新綠。(王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