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法院近五年來的工作,為司法始終秉持的“人民性”注入了一股活水,賦予了更新的內涵,實現了更大的作為。
美好愿景呼喚擔當作為,我們唯有一以貫之為民司法,方能不辱使命。黨的十九大以來的五年,是人民法院以平安為主題,以法治為底色,以奮斗為筆觸,凝心聚力在廣袤的神州大地上繪就司法為民同心圓的精彩五年。
日前,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聽取和審議了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v覽報告內容發現,人民法院近五年來的工作,為司法始終秉持的“人民性”注入了一股活水,賦予了更新的內涵,實現了更大的作為。
司法改革和智慧法院建設,提升群眾獲得感。
這五年,人民法院以識變之智、求變之勇、應變之方,以現代科技賦能公正司法,一仗接著一仗打,一個難題接著一個難題攻克,公平正義成為新時代人民司法的鮮亮底色,讓人民群眾的獲得感進一步增強。
從深化法官員額制改革,到建立法官懲戒制度,再到推行類案強制檢索制度……司法體制綜合配套改革深入推進的每一步,都是在以更高質量的司法服務向著更高的群眾滿意度靠攏的鏗鏘步伐。疫情期間,全國法院網上立案2996萬件、開庭504萬場、證據交換819萬件次、異地執行593萬件次……這一切是智慧法院應用取得的顯赫成果。
司法體制改革和智慧法院建設如鳥之兩翼、車之兩輪,二者合力攻堅之下,全國法院結案總量年均增長5.2%;法官人均辦案從2017年的187件增至2022年的242件;2022年一審服判息訴率為89.3%,二審后達98%……一組組數據,一個個進步,既是提升司法工作成效的最好檢視鏡,亦是折射燦爛司法文明的絕佳反光鏡,實現了公平正義的可觸可感。
打擊嚴重違法犯罪,增強群眾安全感。
這五年,人民法院全面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加大對危害國家政治安全、涉黑涉惡、嚴重暴力犯罪等的打擊力度,堅決維護國家安全、社會安定、人民安寧,讓人民群眾的安全感進一步增強。
五年來,人民法院審結一審刑事案件590.6萬件,判處罪犯776.1萬人。如果說,施正屏、李孟居等實施危害國家安全犯罪活動者受到嚴懲,涉黑涉惡的孫小果、杜少平等被依法判處并執行死刑,讓人民群眾感受到法律的威嚴,那么,“10·18”等一批特大跨境電信網絡詐騙犯罪分子、“夕陽紅”等針對老年人的非法集資案件被告人被判刑,則是讓人民群眾真切感受到了法律的溫暖。
每一起依法作出的重大刑事案件判決,都在歷史上、在人民群眾心中刻下了司法機關忠誠履職的深深烙印,交出了新時代司法為民的合格答卷。
服務生態文明建設,賦予群眾幸福感。
這五年,人民法院在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進程中,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以法治之力護佑綠水青山,筑牢生態環境司法保護屏障,讓人民群眾的幸福感進一步增強。
人民法院審結環境資源案件129.3萬件,審結環境公益訴訟案件1.7萬件。生態環境侵權禁止令、懲罰性賠償等司法解釋的制定,釋放出嚴格生態保護的鮮明信號,打響了生態環境法治保衛戰,彰顯了徹底整治環境的堅定決心。
如果說,云南法院審理綠孔雀預防性保護公益訴訟案,加強生物多樣性司法保護;江蘇法院跨省移交“長江特大非法采砂案”生態修復金,落實全流域一體化保護等,是以個案方式實現司法對環境的保護,那么,貴州法院支持認購碳匯修復生態,福建法院創新林業碳匯損失計量及賠償機制,河北山海關、山西右玉法院建立長城文化遺產司法保護機制,則是以司法創新撬動生態環境保護發展全局的鮮活實踐。
戰鼓催征馬蹄疾,砥礪奮進正當時。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肩負時代重任,人民法院豪情滿懷,未來必將在無比廣闊的新時代舞臺上展現新擔當實現新作為,必將在以高質量司法助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繪就新時代更加壯美的司法為民新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