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受住國內外各方面風險挑戰和多重考驗,我國經濟發展取得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繼續保持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地位,2022年國內生產總值超過120萬億元。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本質上是法治經濟。十三屆全國人大履職首年,栗戰書委員長就提出:“要為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提供法律保障和助力。”經濟發展呈現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的良好態勢,日益科學完備的法治體系發揮了保駕護航的積極作用。
回望過去極不尋常、極不平凡的五年,十三屆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經濟思想和習近平法治思想,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在確保質量的前提下緊鑼密鼓地加快經濟立法工作步伐,與時俱進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蹄疾步穩推進更高水平改革開放,多措并舉保護市場主體、維護市場秩序和提振市場信心,為中國經濟大船乘風破浪向前提供堅強有力的法治保障。
完善市場經濟體制 以良法促進發展、保障善治
近年來,我國電子商務發展日新月異,市場規模全球第一,同時也存在不少問題和挑戰,亟須法律予以規范和促進健康發展。
擁抱新興領域,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充分發揮立法主導作用,在以往工作基礎上廣泛聽取和研究各方面的意見建議,于2018年8月審議通過了電子商務法。
明晰電商各類經營者和平臺的責任義務,規范電子合同的訂立與履行,妥善處理矛盾糾紛、網購侵權等熱點痛點問題,鼓勵創新發展、綠色發展……電子商務法的制定出臺,獲得社會各界的歡迎和高度評價。
大家普遍認為,這是一部支持、規范、創新和保障電子商務健康發展的促進法,是一部廣大消費者、平臺經營者、線上經營者合法權益的維護法,是一部市場秩序和公平競爭的保障法,體現了全國人大常委會以良法促進發展、保障善治的立法意圖。
反壟斷,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
市場經濟的發展特別是平臺經濟等新業態快速發展的同時,一些大型平臺經營者濫用數據、技術、資本等優勢實施壟斷行為、進行無序擴張,導致妨礙公平競爭、抑制創業創新、擾亂經濟秩序、損害消費者權益等問題也日益突出。
適應經濟發展所急需,具有“經濟憲法”之稱的反壟斷法,于2022年6月完成施行以來的首次修改。修改后的反壟斷法堅持規范與發展并重,積極回應市場經濟運行中的新情況新變化,包括明確保護市場公平競爭、規制平臺經濟領域壟斷行為、建立“安全港”制度等,有力保障市場主體合法權益和維護市場公平競爭秩序。
2021年12月,備受期待的公司法修訂草案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二次會議初次審議。公司是最重要的市場主體。此次公司法大修,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和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進一步明確堅持和加強黨對國有企業的領導,進一步優化公司組織機構設置,進一步強化控股股東和經營管理人員的責任等。
目前,公司法修訂草案已經完成二次審議,距離出臺僅一步之遙,對保護市場主體合法權益、健全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和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具有非凡意義。
與此同時,人大財經監督制度日益完善,法治化水平整體躍升。全國人大常委會修訂了關于加強經濟工作監督的決定、關于加強中央預算審查監督的決定,制定關于加強國有資產管理情況監督的決定,通過立法全方位推動人大財經監督邁入新征程,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
立法引領保障 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
改革和法治如鳥之兩翼、車之兩輪。實踐證明,改革開放越是深入,越是要強調法治。
十三屆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圍繞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推進改革開放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以時不我待的工作作風加快經濟領域立法,及時解決法律規定與實踐發展不相適應的問題,用法治的方式向全世界宣告“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的莊嚴承諾。
在改革開放走過40年輝煌歷程之際,外商投資法于2019年提請全國人代會審議并表決通過。由此,改革開放初期出臺的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外資企業法和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法,退出歷史舞臺。
升級換代的外商投資法,從確立“準入前國民待遇+負面清單”的新型管理體制,強化對外商投資的法律保護等方面,努力打造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營商環境,對于新時代推動形成新一輪高水平對外開放新格局具有重要促進作用。
外商投資法出臺不久,建筑法等8部法律以打包方式完成一攬子修改,與外商投資法相銜接。同時,臺灣同胞投資保護法通過修改,將制度改革紅利更好惠及臺灣同胞。一系列立法行動和努力,表明了“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的堅定立場。
今天的中國,處處充滿生機活力,各地自由貿易試驗區、海南自由貿易港蓬勃興起,欣欣向榮。
凡屬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據。其中,人大立法引領和保障海南改革開放,描繪出立法服務大局的最美風景。制定出臺海南自由貿易港法、作出在海南自貿區暫時調整實施有關法律規定的授權決定、批準設立海南自由貿易港知識產權法院,人大立法頻繁出手、緊密有序,在法治軌道上護航海南改革開放順利推進,鮮明彰顯了我國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決心和意志。
知識產權立法加速推進 結出累累碩果
知識產權保護,是激發創新的動力和源泉。保護知識產權,就是保護創新,就是引領發展。
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接續奮斗,知識產權領域立法加速推進,成績斐然,結出累累碩果。
修改的種子法,重點強化種業知識產權保護,建立實質性派生品種制度,推動建立鼓勵和支持育種原始創新的制度體系,對于促進種業高質量發展,筑牢糧食安全和現代農業發展基礎,意義深遠。
修訂科學技術進步法,突出科技創新的戰略地位,健全科技創新保障措施,完善國家創新體系,破除自主創新障礙因素,為促進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提供法治保障。
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還完成對專利法、著作權法和商標法的修改,著力破解知識產權保護所面臨的現實難題,進一步加大打擊侵權違法行為力度,激發全社會創新活力。
一部部接地氣、務實管用的法律,給社會巨大信心,必將推動知識產權高效運用和轉化為生產力,為新時代新征程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澎湃動力。
金融立法迎難而上 啃下難啃的“硬骨頭”
從2015年啟動,到擱淺,再到重新啟動,修法呼聲一直居高不下的證券法歷經波折,于2019年底克服重重困難,最終修成正果。
全面推行注冊制、完善信息披露制度、注重保護投資者權益、加大違法處罰力度……新修訂的證券法作出一系列與市場發展相適應、相協調的規定,引領我國資本市場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攻下證券法,金融領域法治建設直面問題,迎難而上,繼續向難啃的“硬骨頭”進軍。
經過30多年的發展壯大,我國期貨和衍生品市場交易規模逐年攀升,同時也面臨無法可依的尷尬和窘況。經過3次起草和多年“長跑”,期貨和衍生品法于2022年4月獲表決通過。
作為行業“基本法”,期貨和衍生品法有效填補了資本市場法治建設的空白,在我國期貨和衍生品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將給整個行業帶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
2022年12月,備受關注的金融穩定法草案,首次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八次會議審議。
草案從建立金融穩定工作機制、強化金融風險防范機制、完善金融風險化解機制、明確金融風險處置職責分工和后備資金來源、充實金融風險處置措施等方面作出制度性安排,以法治力量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稅收法定,漸行漸近
稅收立法全面提速,這是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經濟立法的突出特征。
認真貫徹黨中央關于“落實稅收法定原則”的重大決策部署,稅收立法快馬加鞭,一路高歌,全力朝著既定目標奮勇前行。
履職第一年,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對個人所得稅法進行修改,被譽為最具惠民色彩的國家立法。個稅法修改最大亮點,是對個稅稅制作出重大調整。比如,對部分勞動性所得實行按年綜合征稅,擴大中低檔稅率級距,將教育、醫療、住房、養老等關涉百姓切身利益的日常支出設為專項附加扣除,等等。這些制度設計開創先河,緊扣百姓呼聲,生動體現立法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根本目的。
隨后,車輛購置稅法、耕地占用稅法、資源稅法、城市維護建設稅法、契稅法、印花稅法等多部稅法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并出臺。截至目前,我國現行18個稅種中,已有12個制定了法律。
作為我國第一大稅種,增值稅法草案于2022年12月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八次會議初次審議。草案共6章36條,將《中華人民共和國增值稅暫行條例》和有關政策規定上升為法律,這表明我國稅收立法再進一程,距離實現“稅收法定”的目標越來越近。
法治興則國興,法治強則國強。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是我們黨在新時代新征程的中心任務。奮進新時代新征程的時代號角已經吹響,全國人大常委會將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守正創新、勇毅前行,進一步加強經濟立法,更好發揮法治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保障作用,以高質量立法推動高質量發展,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作出新的貢獻?!吨袊舜蟆啡襟w記者 李小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