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3日拍攝的江蘇太倉港碼頭。新華社記者 李博 攝
“從現在起到本世紀中葉,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全黨全國人民的中心任務。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接力棒,歷史地落在我們這一代人身上。”
2023年全國兩會勝利閉幕,習近平總書記鏗鏘的話語,激勵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而團結奮斗。新征程上,黨員干部應當如何擔負起時代賦予的使命任務?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為我們指明了干事創業的前進方向。
以人民幸福安康為最終目的:“能不能吃上菜就是政治”
“當地叫‘三日不見綠,兩眼冒金光。’能不能吃上菜就是政治?,F在我們有一些在基層的干部,特別是一些年輕干部,忽視了這方面的問題,這是不行的。”
全國兩會期間,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習近平總書記回憶起在福州工作時的情景,諄諄告誡年輕干部。
“能不能吃上菜就是政治”,樸素的話語蘊含著深刻的道理。民以食為天,小小飯碗,盛著民意,連著民心。“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最終目的。”對于中國共產黨人而言,讓人民生活幸福就是“國之大者”,為民造福就是最大政績。
如何為民造福?“堅持把人民群眾的小事當作自己的大事”,是謀事之法。
2013年至2023年,十一年全國兩會,習近平總書記56次參加團組審議討論,老百姓身邊的事被反復提及、連連追問。2013年在西藏代表團詢問“現在到墨脫的路通了沒有”,2015年在江西代表團掛念“農家樂辦起來了嗎”,2016年在湖南代表團關心十八洞村“去年有多少人娶媳婦兒”,2019年在河南代表團詢問“‘饅頭辦’沒有了吧”,2022年在四川代表團惦念“懸崖村”孩子們的出行與安全……習近平總書記時刻想著群眾所愁、所急、所盼,視之為治國理政的首要事項。
“何為大,何為???看一件事情大小,不只看其形式和規模,而要站穩人民立場看,帶著群眾感情看,用群眾觀點看。民生問題事關人民幸福安康,事關社會和諧穩定,不僅是社會問題、經濟問題,更是政治問題。”山東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楊金衛說,“黨員干部要深刻領會‘能不能吃上菜就是政治’里蘊含的小與大的辯證法,樹立和踐行正確政績觀。”
為群眾辦實事、解難題,關鍵在于一個“實”字。
近年來,全國工商聯大力推進“萬企興萬村”行動,把民營企業這支生力軍動員到鄉村振興主戰場。政協聯組會上,聽了江西省工商聯主席謝茹委員的匯報,習近平總書記關切之余,叮囑道:
“這是個壯舉。萬企幫萬村、萬企興萬村,從扶貧到振興,城鄉一體化、工農一體化,民營企業在這方面的潛力是巨大的。但說到資本下鄉,投資要投到點上。有的投資南轅北轍,那不行。18億畝紅線,要保證農田不能非農化,更不能非糧化,結果有些地方投資全‘非’了,農業大棚搞成了‘小別墅’。把積極性調動起來以后,做什么、怎么做,還要加強頂層設計、分類指導。”
資本下鄉,要真正做到造福農村、富裕農民。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守住根基、穩住陣腳的基礎上積極進取,不停步、能快則快,爭取最好結果。”
檢驗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終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實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權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什么是好事實事,要從群眾切身需要來考量,不能主觀臆斷,不能簡單化、片面化。
“把好事辦好,實事辦實,要掌握科學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注重增強系統思維,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合理規劃、有序推進辦事項目,力戒形式主義、官僚主義。領導干部作決策干工作時不能光算經濟賬、眼前賬,必須善于算政治賬、長遠賬,決不能‘解決一個問題,留下十個遺憾’。”楊金衛說。
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任何時候我們都不能走那種急就章、竭澤而漁、唯GDP的道路”
“江蘇的發展,有一段時間,蘇南、蘇北不對稱,蘇北在發展沖動下,一度引進一些低端產業。響水,一聲暴雷,就是當時埋下的惡果。當時GDP上去了,但為若干年以后的災害性事件埋下了根。”
在江蘇代表團,有代表發言時談到統籌好發展和安全的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叮囑:“任何時候我們都不能走那種急就章、竭澤而漁、唯GDP的道路。這就是為什么要樹牢新發展理念。樹立正確的政績觀也就在這里,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
我們黨領導人民治國理政,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要回答好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實現發展這個重大問題。
早在2005年8月,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來到安吉縣余村調研,聽說余村下決心關停了石礦和水泥廠,當即肯定了這一做法:“不要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來推動經濟增長,這樣的經濟增長不是發展。”“我們要留下最美好的、最可寶貴的,也要有所不為,這樣也許會犧牲一些增長速度。”“要堅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要有所得,有所失……在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時候,要知道放棄,要知道選擇。”
2012年底,黨的十八大后的首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即鮮明提出:“黨的十八大強調要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要求的是尊重經濟規律、有質量、有效益、可持續的速度,要求的是在不斷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不斷優化經濟結構中實現增長”。
2020年的全國兩會與往年不同,沒有提出全年經濟增速具體目標。習近平總書記談到了背后抉擇的深謀遠慮:“我們追求的是經濟的科學發展、是貫徹新發展理念,追求的是廣大人民群眾的幸福美好生活。其實在追求這些的時候,也會間接推進國內生產總值降幅盡可能減少,但著眼點著力點不能放在GDP增速上。”
3月17日,湖北省襄陽市,在農科院試驗田里,科研工作者查看彩色油菜花生長情況。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不以GDP論英雄”,是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的遠見卓識。
“余村從過去炸山開礦造成‘山是禿頭光,水成醬油湯’,到現在已經變成了‘人在余村走,就是畫中游’,真的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首場“代表通道”,余村村黨支部書記汪玉成代表講述了余村這18年來的變化。村強、民富、景美、人和,余村2022年村集體經濟達到了1305萬元,村民人均收入達到了64863元。
非凡十年,偉大變革,為高質量發展寫下最好的注腳。實踐證明,推動高質量發展是遵循經濟發展規律、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是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必然要求,是有效防范化解各種重大風險挑戰、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
路子對了,就要堅定走下去。
“你們起重機里面的芯片,是國產的嗎?”
在與來自徐工集團工人代表的對話中,習近平總書記特別問及國產芯片問題,肯定地說:“你們的工程機械是做出來了,達到了世界領先水平。從全世界來看,我們現在的制造業門類品種是最齊全的。同時,我們還要再提升,向中高端走,我們高質量發展要體現在這里。”
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突飛猛進,必須把創新擺在制造業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推動我國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加快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
“在一些科技創新領域,特別是涉及基礎研究方面的,往往投入大、周期長、見效慢,看似沒多少‘賺頭’,但事關民族未來和國家利益,領導干部一定要有布局未來、搶育先機的智慧和眼光、勇氣和定力。對涉及國家重大戰略的項目,要跳出部門、行業、地方的眼界,多算政治賬、戰略賬、未來賬。”上海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上海應用技術大學黨委書記郭慶松說。在“從0到1”的原始創新中,在制造業“向上走”布局高端時,必須尊重科學規律,不要迫不及待地期盼開花結果——要因時因勢調整評價體系和支撐機制,給予樹苗長期的、一以貫之的耐心,方能培育起參天大樹。相應地,對部門、地區和干部的考核,也不應囿于一時一地的得或失,要立足于長遠眼光、戰略眼光。
只爭朝夕又不只看朝夕,這是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功成必定有我的擔當。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推崇的“釘釘子”精神,“釘牢一顆再釘下一顆,不斷釘下去,必然大有成效”。
在穩中求進中實現戰略目標:“扎扎實實、踏踏實實地搞現代化建設”
“新班子起來了,一定要注意啊,不要有大干快上的沖動,也就是不能不按規律辦事,急功近利、急于出成績。要把這種浮躁心理、急躁心態都壓下來,扎扎實實、踏踏實實地搞現代化建設。”
黨的二十大后,隨著換屆選舉,不少黨員干部走上了新的領導崗位。習近平總書記一再叮囑,要求各級領導干部干事創業既要有正確的政績觀,也要有科學的工作方法。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是一項艱巨而復雜的系統性工程,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沉著冷靜、保持定力,穩中求進、積極作為,團結一致、敢于斗爭”,這24字為我們在新時代新征程上有效應對風險挑戰、奪取新的更大勝利提供了科學認識論和重要方法論。
保持定力,穩中求進,底氣來自于牢固不破的底線。
3月18日,北京大學2023屆畢業生春季就業洽談會舉辦,共有380余家用人單位來到會場,豐富畢業生就業選擇。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在江蘇代表團,習近平總書記著重強調了兩個“必保”:“我常說兩個必保,一個是糧食飯碗中國必須端牢,再一個制造業必須筑牢。一個14億多人口的大國,必須靠自己解決這兩個問題,不能‘一招鮮吃遍天’,缺了哪一項國際市場都保不了我們。”
備豫不虞,為國常道。未來一個時期,我們面臨的風險挑戰只會越來越多、越來越嚴峻。只有把困難估計得更充分一些,把風險思考得更深入一些,更好統籌發展和安全,才能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動仗,防范和化解影響我國現代化進程的各種風險,確保中國式現代化順利推進。
保持定力,穩中求進,“致廣大而盡精微”是成事之道。
在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征程上,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在農村。習近平總書記提到一個關于“培養一批‘一縣一業’重點基地”的文件,指出當前鄉村振興中產業發展的一些誤區:
“這個事情不好下指標。一個縣是不是光靠一個產業去發展,要去深入調研,不能大筆一揮,撥一筆錢,這個地方就專門發展養雞、發展蘑菇,那個地方專門搞紡織,那樣的話肯定要砸鍋。”
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只有堅持精準思維,才能避免盲目沖動。
“推動政策落實落地要找到具體抓手,區分不同內容、對象、階段,分層分類制定標準、步驟、時限、方法,條分縷析地明確解決問題的‘橋’和‘船’,特別要防止和克服拍腦袋定決策、大呼隆式推進等不良工作習慣,以繡花功夫把工作做扎實、做到位、做精細。”楊金衛表示。
保持定力,穩中求進,關鍵在于堅定信心、真抓實干,以更全面的“穩”推動高質量的“進”。
數據顯示,2月份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回升至52.6%,比上月上升2.5個百分點,連續位于擴張區間,工業企業生產恢復加快;1至2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77067億元,同比增長3.5%,扭轉了2022年10月以來連續3個月下降的趨勢,在上年同期較高基數基礎上持續恢復;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4%,服務業生產指數同比增長5.5%,實現由降轉增……我國經濟穩中向好的態勢,折射出高質量發展取得的新進展。隨著需求逐步回升和政策效應疊加,今年我國經濟運行可以實現整體好轉。中國仍將是推動世界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源”和“穩定器”。
“當國際局勢深刻變化、各種風險挑戰接踵而至時,能否‘穩’得有定力,‘進’得有章法,對領導干部的發展定力和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領導干部必須摒棄急功近利的想法,咬定青山不放松,始終抓牢高質量發展這一首要任務,扎扎實實推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構建新發展格局、推進農業現代化等各方面工作。我們說保持定力,說到底體現在對戰略和策略的深刻把握上,做好自己的事、正確的事,堅持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站在人類進步的一邊。唯有保持定力,才能有闖過難關、闖出新路的魄力。”郭慶松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