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新晃縣健全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區(點)鄉村治理體系,幫助引導易扶搬遷群眾就近就業、移風易俗融入安置區(點)新生活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新晃縣聚焦易地扶貧搬遷群眾“需求點”,統籌推進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后半篇”文章,以“用好一批政策、組建一支隊伍,健全一張清單”為抓手,積極探索易地搬遷集中安置區群眾自治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易扶安置群眾幸福感、安全感、滿意度持續提升。
用好一批政策,群眾幸福感成色更足
“新晃縣實施易地扶貧搬遷1618戶6653人,其中集中安置小區25個,安置785戶3099人,分散安置833戶3554人;農村安置1110戶4619人,城鎮安置508戶2034人。”新晃縣按照“安居、興業、致富”的思路,成立“新晃侗族自治縣易地扶貧搬遷后續幫扶工作聯席會”,制定《新晃侗族自治縣“十四五”易地扶貧搬遷后續幫扶工作規劃》,明確30個成員單位工作職責,形成“各級黨政主要領導負總責、相關部門具體抓、縣鄉村同步推”的工作格局。此外,新晃縣注重發揮中央和省級財政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引導作用,帶動地方財政資金、金融信貸資金、社會資本共同發力。
貴州叨豹服裝廠是中寨鎮最早回鄉創業的企業之一,目前建成兩個生產車間,穩定就業易扶搬遷勞動力18人。2022年,新晃頻音電子廠也在中寨鎮安置區建立生產線,穩定就業易扶搬遷勞動力23人。據統計,2020年以來,新晃縣共實施完成湘西地區產業發展專項項目17個,爭取省級專項資金共697萬元,帶動民間投資4000萬元,通過項目實施,106戶438名易扶安置群眾年人均增收4000元以上。2021年至2022年,新晃縣趁勢而上,連續兩年投入100萬元銜接資金用于集中安置區基礎設施維護和配套提質,讓易扶安置群眾幸福感成色更足。
組建一支隊伍,群眾安全感更有保障
近日,中寨鎮易扶搬遷戶姚祖雄因裝修不慎漏水至樓下楊順炎家中,兩人發生矛盾糾紛,微網格員摸排后,協同安置區治安中心戶長第一時間上門調解。在微網格員和治安中心戶長的調解下,雙方化干戈為玉帛,握手言和。
新晃縣采取“黨建+微網格”的方式,建立安置區居民自治組織,引導安置區群眾共同參與安置區管理和群防群治等公共事務。鼓勵鄉賢五老、退役軍人、返鄉大學生、農民工、致富能手牽頭組建群眾自治組織和義務治安巡邏隊伍參與易扶安置區平安建設綜合治理。
一個警務室值班、一本出入登記簿、一部報警電話、一套院內全覆蓋的視頻監控系統、一支治安巡邏處突志愿者隊伍,這“五個一”是每個安置區的“標配”。治安巡邏處突志愿者利用“門清、人熟”優勢對安置區居民進行“三實”信息登記,建立特殊人群、暫住人口、重點人員管理、青少年違法犯罪預防、治安巡查、矛盾糾紛排查化解臺賬,通過“上門服務”“家常嘮嗑”等方式,加強與居民的溝通和聯系,形成“了解及時、服務精準”的良好工作機制,確保易扶集中安置區“社會穩、秩序好”。
據悉,新晃縣25個易扶集中安置區目前已全部組建群眾自治組織和義務治安巡邏隊。
健全一張清單,群眾滿意度更可持續
為弘揚時代新風,推動移風易俗,新晃縣發出“文明節儉操辦婚喪喜慶事宜倡議書”,號召全縣廣大黨員干部群眾“破舊立新,婚事新辦;厚養薄葬,喪事簡辦;重情尚儉,他事不辦”。
“建立安置區(點)小微權力、工作事項、公共服務事項清單,規范基層自治組織運行,需要考量很多方面。”新晃縣民政局基政股股長楊子琪介紹,結合農村移風易俗重點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治理,指導易扶安置區(點)全面制定完善村規民約、居民公約并針對移風易俗出臺約束性措施,提高了群眾對村規民約、居民公約知曉度、認可度和遵守自覺性。
“隨著集中安置區(點)小微權力、工作事項、公共服務事項清單的出臺,安置區利用閑置土地、空地落實了生活菜地,配套完善了停車棚,利用空置房間落實了大物件存放場所。”魚市鎮老黃沖村鄉村振興工作隊隊長蒲相歧介紹,這些措施激發了集中安置區群眾參與人居環境整治、社會公德維護等公共事務的積極性,對于引導群眾加快轉變生活方式,推進易扶安置區水、電、路、訊、環衛等配套基礎設施基本完善和醫院(衛生室)、文體等公共服務設施全覆蓋提供了有力支撐。